近日,一条“效果转化率为零”的消息引发重视。广西审计厅公布9所区管高校2020至2022年度财务补助高校专项资金办理使用情况,其中一所高校获1.31亿元科研经费、施行科研项目862个、实现效果转化0个。高校科研效果转化率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,但低到“0”却也罕见。效果转化率为零,是否阐明科研经费糟蹋?对此,咱们要辩证来看。
一方面,效果转化率是衡量高校社会奉献的重要标准,转化率为零意味着高校科技效果转化才能亟待提高。
纵向比,我国高校科研效果转化才能在稳步提高。《我国科技效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(高等院校篇)》显示,2021年,1478家高等院校以转让答应、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效果的合同金额为129.8亿元,同比增加13.6%。《2022年我国专利调查报告》显示,我国高校发明专利施行率为16.9%,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.9%;不过,这两个数字都较上年有所提高,分别提高了3.1个百分点和0.9个百分点。
跟发达国家横向比,我国高校效果转化才能还有很大提高空间。因为科研体制和技能搬运方式的差异,美国并未对科技效果转化率进行威望的周期性调查计算,但据相关研讨计算,美国高校效果转化率目前约为50%。回顾历史,美国高校也经历过效果转化偏低的时期。20世纪70年代,美国发现政府所资助的研讨中产生了2.8万个专利,仅有5%被授权到产业界获得收益。为此,美国于1980年通过了《拜杜法案》,此后还采取了许多其他鼓励措施,促进高校科研效果转化。
另一方面,效果转化率不是衡量高校科研工作的唯一标准,转化率为零意味着科研项目分类点评制度尚待完善。
财务补助的高校科研项目应该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点评。比方,自在探究型项目、根底研讨类项目,就不合适以效果转化率来点评。高校是根底研讨的主力军,咱们要尊重科学规则,对根底、前沿、颠覆性科研项目,主要点评其代表性效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。要树立容错机制,鼓励科研人员斗胆探究,不能一刀切地考核专利申请数和效果转化率,这会把并不适应市场的根底研讨人员也推入市场化赛道。
根底研讨是应用技能的源头,完善科研项目分类点评制度,不仅有助于科学家自在探究,也有助于提高效果转化率、发明更多社会财富。效果转化触及技能、法律、市场、金融等多方面复杂要素,已成为一个组织精细、运作标准的职业,需求树立专门的技能搬运机构、培育专业的技能经理人。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选用分类点评、分类培育等办法势在必行。
总之,提高我国高校的科研效果转化率,需求改革优化相关办理制度及专利制度、组建更多专业化技能搬运演示机构、建造足够标准的技能交易大市场。让立异成为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榜首动力,就不能任凭高校科研效果只是停留在实验室中、写在论文纸上,而要通过技能转化发明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。这种效益不仅能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,还会反哺科技立异,带来更多科研投入,形成科技与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。